1981年,在中國剛改革開放與文化復興之時的“全國大學生書法競賽”,是新一代大學生與知識分子強烈追求書法藝術的集中體現,其與1980年的“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及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成立,成為了書法復興的重要標志。此后全國性的各類書法大展持續頻繁地開展,推動了當代書法的發展與繁榮。而37年前的“全國大學生書法競賽”,與今天的“全國第二屆大學生書法篆刻作品展”,無論是參與者的數量,還是專業背景,以及實際的創作水平而言,都有了很大的差異,完全是處于兩種不同的境地。1981年全國大學生書法競賽之時,全國只有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設有書法專業,且招生無定制(并不是每年都招生),招生不過數人。當代高等書法教育經歷了近四十年的發展,早已完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的體制建構,而作為后起的新興學科,高等書法專業教育在近于空白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了藝術美術學中的顯學,并廣泛融入到了當代人文學科體系中。當代高等書法教育,也成為了當代書法精英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使書法逐漸趨向于專業化,并成為當代書法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量。“全國第二屆大學生書法篆刻作品展”是當代高等書法教育創作成果的一次大檢閱,同時也是一次大檢點,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正視現象,反思問題,則是這個展覽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書法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其特殊性不僅體現在以單純的點線形式表現出的無窮的內涵,也體現在其本體所附載的哲學文化品性上,相對于其他藝術形式,書法在本體的技術或功力等因素之外,所承載著的人文內涵及與作者的修養與人格境界的關聯要更突出一些,這也是眾所共認的。從書法依附于不同的學科及其分類中也能得以充分體現,教育部《學科目錄》里,書法一直是附屬于美術學之下的學科,1997年版的目錄中書法是文學學科中的三級學科,層級為:文學(學科門類),藝術學(一級學科),美術學(二級學科),書法(三級學科)。2011年,藝術學從一級學科提升為一個學科門類,其下的美術學提升為一級學科,書法成為美術學之下的二級學科。盡管書法被有的文化學者或本專業學者給予了很高的定位,如認為“書法是中華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先生語)等,卻沒有取得與美術、音樂、舞蹈等其他藝術門類同等的學科地位,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一級學科。也就是說,在目前的學科體系中書法尚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是附屬于美術學之下的一個專業。而從高校書法專業的實際建構而言,書法一直處在交叉學科的地位中,或者可以說處于綜合學科的境遇中,尤其是反映在書法專業研究生的不同學科分類上,如有的綜合性高校將書法史論附設于文學院,也有的設于歷史學院,還有的設在哲學學院甚至其他學院等。至于書法研究中,更是多依附于史學、美學、考古學、社會學等學科資源與研究方法。書法專業所處的不同學科建構的特殊性,則相應地會出現教學理念的較大差異與培養目標的不同,都會極大地影響著具體的教學實踐。據有關統計,目前全國各類高校書法專業體系中,有本科招生資格者160余所, 碩士培養點90余所,博士培養點20余所。書法本科、碩士、博士的招生數量與人才培養也基本呈金字塔結構。
總體而言,目前的本科書法教育,在培養對書法的鑒別與欣賞能力的基礎上,以學習技法及創作實踐為主,而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主要分史論、藝術創作兩類不同的培養目標,而書法史論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與畢業考評皆不考察書法創作,主要是培養研究型的書法人才。而創作類碩士、博士研究生,由于主要精力耗費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上,所以書法創作根基的奠定也主要在本科階段(也有一些非書法本科專業的社會上的書法愛好者與書家,考取了碩士或博士,則另當別論)。雖然有不少創作能力突出而因外語或文化知識短缺的書法本科生無緣繼續深造,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創作基礎好的本科生在進人碩士或博士研究生階段后,藝術見解與創作水平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全國第二屆大學生書法篆刻展作品的來稿,直接映射出高校書法專業學生的書法創作觀念、審美取向、創作能力及特點等??傮w而言,對書法的傳統與當代書法創新思潮普遍具有一定的理性認識,形成了廣泛取法、重傳統經典作品的臨摹與汲取、重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的風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視野開闊,取法廣泛,體現出多元的審美取向與藝術觀念。當代書法在藝術觀念上既有傳統書學的延續與積淀,又受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與影響,同時又有著時代的新思潮,所以在藝術主張、風格構建上都呈現出多元包容、百花齊放的景象。這種書法的社會環境,在信息高度發達及書法活動頻繁的現實中,削除了校園與社會的間隔屏障,使高校大學生的書法追求與當代書壇相契合,并依傍、追逐于當代書法審美思潮。一方面取法的視野已不僅限于傳統碑帖,并注重新出土及發現的書法材料及遺存等。值得關注的是,來稿中除了取法經典碑帖外,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取法于戰國及秦漢簡帛書及古代民間書法遺跡,有些是近幾十年出土的書法遺存。這些取法的新視野,盡管存在一定的把握難度,但為書法所帶來的新質及其價值是頗具吸引力的。另一方面,在注重廣泛臨帖,諸體兼融中,探求書法創作的個性風格。高校書法專業教育中的一個特點,就是篆、隸、草、行、楷各體的系統性講解與臨習,這與傳統學書師徒相授中的通常性一體傳習有著很大的區別。各體兼能,成為書法專業大學生的一種必備本領,當然“兼能”并不一定能做到“兼工”,往往都會偏倚于某一種書體。本屆展覽的來稿,以楷書、隸書、行書為多,草書略少,篆書以小篆或工穩的鐵線篆為主,大篆或寫意性篆書相對較少,這基本體現了高校書法專業學生的書體臨習與創作現狀。小字雖然偏多,但大字書法所占比例較其他的展覽還略高,尤其是不少榜書大字對聯寫得或渾厚大氣,或雅正飄逸,體現出較高的筆墨駕馭能力。篆刻作品寫意與工穩并存,細朱文及工穩印相對好一些,寫意印把握中尚力不從心??傮w而言,摹仿某一家書風的作品普遍見長,而在臨創的轉換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既有融合諸體或諸家饒有新意者,也有尚基本取法于一家而少有個性者。
其二,對傳統經典的重視與吸取,扎實的基本功與藝術特點的把握能力,有著較強的臨創意識與個性意識。本屆書展的來稿反映了對傳統經典作品的臨習訓練、取法的重視已成為高校書法教學的共識。而可塑性強、上手快,是當代大學生書法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一批執著于書法藝術的年輕學子,有著極高的悟性,并以其超常的訓練強度與所投人的精力,在幾年內即達到了嫻熟的摹仿某一家的水平,并且具有了個性化的審美表達。這在行草書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如取法王鐸、倪元璐、黃庭堅、徐渭、祝枝山大草書法的,無論是在筆法上還是氣勢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絲毫不遜于國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優秀書家的培養需十幾年或幾十年的傳統觀念。大學生創作能力的速成,說明教學理念及培養方法至關重要。大部分院校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討與經驗積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書法教學模式,如中國美術學院書法本科專業的教學,對臨帖中細致的觀察、字形及筆法的訓練,都是頗有實效的。而河北美術學院書法學院大膽聘用社會書家為兼職教師,并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索精神,他們“立足審美感性與藝術家培養為目標,突出與強化體驗式教學,使學生進入審美啟蒙境遇,激發起他們潛在審美激情與創造意識”,“這種寬松的教育風氣,使河北美院書法學院在本科教學探索上取得了很大突破,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教學道路,而其對當代高等教育給予沖擊的同時也提供了反思的契機”。(姜壽田 《突破與超越-一河北美術學院書法學院教育理念尋繹》) 無論是何種培養模式,都不能否認高校書法專業教學中的技術化傾向對學生創作能力的提高所起的積極作用,而書法離開了技術與功力的支撐,便失去了其賴以進入到藝術層面的資本。當代大學生書法的技術化理念與行之有效的訓練模式,是這個時代產生眾多優秀中青年書家的主要原因。
其三,重形式、重視覺,強化與豐富了書法的表現力。近幾十年來,以展覽為中心的當代書法創作,顛覆了古代以卷軸、書札為主的文人品玩式的審美情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與展廳書法效應的相合相宜,使書法越來越重視形式及風格上的多樣化與豐富性,強化了書法的創造品格,書法家不斷調整著自己的創作方式、思維及形式語匯,以保持作品的活力與生機。也出現了借助于美術構成原理,在形式追求上探索跨度較大的一些作品。有的學者還從理論上做了探討與闡釋,并認為傳統書法的筆法與結體已被古人開發殆盡,書法的發展創新唯一的突破口是在形式構成上。這些觀念與展廳效應的實際有相契合的一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部分人的書法觀念,而曾經不斷出現了較多數量的現代派書法的探索,甚至有些近乎脫離了漢字的現代水墨藝術探索,都影響著人們對書法形式的強化訴求與創新意識。大學生作為思想活躍、觀念前瞻的群體,無疑在創作形式及視覺感染力上有一批社會前衛書家的追隨者或探索者。從來稿或入選的大部分作品來看,從用紙的選取搭配及字體風格到形式布局等,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應該說,這是書法的時代性特征,是展廳效應的審美訴求。
本屆大學生書法篆刻展的來稿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缺乏書體演變的史識或不能理解把握某些書體特征,在盲目求變中對字形結構或體勢任意夸大,熱衷于變形。二是日常性書寫的缺失,造成了自然書寫的淪喪。三是敏感于外在形式,而蒙鈍于內在意韻。以粗糙或野俗代替質樸,以直白或簡單代替率真,以花哨的用筆追求趣味等。 四是對書法風格的把握與理解多不盡人意或存在迷茫,存在著以習氣當風格,以自我當個性的問題,且缺乏對藝術追求與創作中的自我認知與修正能力。
而最突出的問題反映在字外功及修養方面,尤集中表現在錯別字或用字不當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文字基礎薄弱而筆下生誤。如易昜不別,歡歎不別,筋筯不別等,許多作品中“戊戌”年號之字多有寫錯者,尤其“戌”字多有寫作“戍”的。二是簡繁字不對應而致誤。類似將鐘情的“鍾”寫作“鐘”,鄉里的“里”寫成“裏”,征討的“征”寫作 “徵”,才能的“才”寫作“纔”,歷法的“曆”寫作“歷”的情況多見,甚至出現將表示第一人稱的“余”寫作“餘”,將用為言說的“云”寫成“雲”等這類低級性錯誤。三是獵取古代碑志中訛形字或不規范的字,以及使用生僻的異體字等。有相當一部分人誤認為凡是古代碑帖中出現的字都可拿來取用,加上獵奇心理,而取用一些荒誕不經或不規范的別字或俗字。四是隨意改作文字結構與寫法?;蚩鋸埵?,或任意改作,而這類現象尤其多出現在大篆及簡帛書等古體書法創作中,因不解構形原理而摹寫錯誤,或任意發揮而失倫不經者甚多。當今寫意性篆書盛行,或融合簡帛書體而作“草篆”,而在古文字功底欠缺的情況下,又隨意為之,則難免出現種種謬誤或問題。另外,還有草書中草法錯誤或不規范等情況,反映出沒有真正理解草書字形,在不能從容駕馭控制筆勢的情況下,則會出現一些問題。本次展覽評審,在文字審讀環節中,淘汰的有文字錯誤或字法不規范、文本錯亂等問題的作品,在比例上與中國書協主辦的其他展覽沒有明顯的差別。原本認為大學生的作品,,錯誤率要低些,實際不然。警示著高校書法專業文字學及文化基礎課程的有待彌補與加強。
另外,書法的文字內容也是書寫者文化修養的直接反映。在呼吁書法作品的人文內涵,倡導書家書寫自寫詩文的背景下(征稿啟事中也有明確提示),大學生書法作品中應得到充分體現,但實際來稿中以自作詩文為創作文本的很少,大多書寫古代詩文或古代書論、題跋等,相同或相近內容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有摹仿歷次全國大展作品的一些因素。有不少創作文本內容存在不考究、欠妥當的情況,如來稿中還有“二鍋頭老酒, 全聚德烤鴨”這樣的低俗的對聯,而有的把“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也當作聯語,寫成對聯的形式。再是來稿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拼接艷俗的現象,反映審美水平的不盡人意。
總之,本屆大學生書法篆刻展來稿所反映出的人文修養不容樂觀。在高考中藝術類考生文化課錄取分數偏低的現實情況,也導致一部分文化課基礎一般的考生報考書法專業,而進人大學如不彌補或課程設置不合理,則是難以稱符于學歷所應具的知識的。另外,在信息及網絡高度發達、交流頻繁的當今,書壇上一些問題或弊病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到大學生書法創作中,這也是難免的現象。而當代書法的重形式、重視覺及作品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寡淡,是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決定的,正如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陳洪武所說:“在一定程度上,以展示與競技為目的的展覽效應導致了書法淪為‘圖像時代的產物,忽視挖掘提升書法本體所獨有的內涵與價值,以形式的繁榮掩蓋了書法文化內涵和詩意品格的缺失,損減了書法文化精神的高度??陀^上說,當代書法正處于一個‘快餐文化’與‘經典文化’尷尬失衡的生存狀態,這使得我們與古人的優游從容、閑適自在乃至豪情勃發、一絕于書的詩意狀態愈走愈遠。 因此,陶醞當代書法詩意品格,走出文化缺失的誤區,推動書法可持續發展成為書壇學界的共識。”這是極有見地的。書法專業的大學生,應具有開闊的知識視野,在不斷充實自己的過程中,強化藝術思辨力,提高藝術審美品格,為當代書法的健康發展注入優良的基因。
從全國第二屆大學生書法篆刻展來稿及參展作品所體現出的優勢以及反映出的現象看,并聯系當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應反思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并加以改進。
其一,高校書法專業教育的過快發展,在學科建構及教學的具體實施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問題,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在書法專業教育方面差異較大,處于嚴重的不平衡狀態,這種不平衡既體現在教育模式上,也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上。有不少高校書法專業的教學理念、培養目標的定位等都不甚明晰或存在著較大的偏失現象。而從書法的教學實踐方面而言,有相當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書法教師,書法審美及創作能力平庸,擔負不起培養優秀書法人才的重任,當下的教育體制及人事制度還難以革除這一現象。另外,高校書法專業尚沒有形成科學而規范的學科體系,這突出體現在課程設置上的缺陷與各高校間的較大差異性上,就書法本科教育而言,一方面尚沒有實現業內普遍認可并推廣的專業教材,有些甚至根本沒有教材或教案,專業課實際上成為教師書法創作經驗的碎片化、即興性的漫談,根本沒有專業體系,學生無法進入到專業性宏觀層面,也難以深入到具體現象與問題上。另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書法專業高校,在課程設置上,不是立足于重要與否,而是以教師特長而設,如書法史、古代書論、文字學等應是必修的課程,有的高校沒有擅長理論的師資,就不開其中的課,這等于丟棄了專業的核心性知識,卻沒有監督等機制的約束,諸如此類問題并不少見。
其二,是立足于書法技法的訓練與傳授,還是應注重“道”的傳授?這是當代高等書法專業教育面臨的焦點問題。有學者認為:“當代高等書法本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精湛書法技藝與深厚書法傳統,同時又具有較高創造力的優秀人才,即書法家。失去了這一目標,當代高等書法教育就是跛足、畸形的,并且會對碩士、博士高層次教育產生一系列連鎖性弊端。”這應該代表了多數人的觀點,并且寄寓著對本科書法教育的高度厚望。而一個兩難的境地是,在四年的本科學制時間里,既要練就出精湛的技藝,又要學習與書法密切關聯的一些必修課或選修課,以使學生提高對書法本質問題及審美的認識,這是一個極不易調合與把握的現實問題。所以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有的專業美術、藝術院校主要以臨摹與技法訓練與培養創作能力為主,完全將書法置于了一個技術與功夫的練就情境中,不注重甚至忽略專業理論即相關的文化課。雖然能速成,有的躋身于全國性書法大展甚至獲獎,卻胸無點墨,幾同于寫字匠,以至于有“美院書法生,都是一批技術垃圾”的觀點。雖有些偏頗,但反映出人們對書法專業生過分重技而才學空疏旦盲目自大的一種不滿情緒。另一類情況是,有較健全的課程設置及按部就班的教學體系,卻因為學生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必修的專業課與選修的文化課中,臨 帖與創作的時間有限,功力與技術力不從心,大學階段難以培養出有個性有創作才能的書法人才。這是一個兩難之境:是急功近利為謀圖入展入會,還是為培養真正的書家及書法鑒賞、理論研究人才奠定基礎,值得思考。授人以魚還是授之以漁,重技還是重道,能否實現技、道并重,如何對待并逐漸改進、提高,不僅反映著書法學科是否具有自洽發展的活力與機制,也是書法學科是否走向成熟的體現。
其三,書法教育的學科化與個性培養問題。書法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生長并發展起來的,除了本體性問題范疇外,其學科的支撐是國學。而某些與傳統文化締結緊密的專業的學科化,也伴隨著一些弊端,或沒有了博學的基礎而失去了賴以發展的肥沃土壤,或弱化了師徒相授中因材施教的機制。如有論者指出國畫的學科化從某種程度上說導致了中國畫大師的終結。這并不是個別人的觀點,而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反思。而當代書法的學科化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高等書法教育培養體系缺乏基礎學科的支撐和應有的特色,是問題的表征。而在書法教育的學科化中,突顯個性化教育,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在當下高校教育體制及人才培養備受質疑的情形下,高等書法專業教育也會頗受社會關注,如何在專業培養的基礎上,將傳統國學、審美教育、人格情操等與藝術家培養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應新時代的書法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將是廣大書法教育工作者應進—步思考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的。